诸将皆曰“旦听孙督师安排,谨记训令。”

孙承宗见朱由检也站出来如此回答,连忙说道“五殿下不可如此,您是君我是臣,天底下哪有臣下在君王面前颐指气使的?”

朱由检虽然只有十一岁,可他的回话却是有板有眼,他朝孙承宗鞠了一躬,恭敬的答道“五殿下之言可以休矣。于公在军中您是督师,由检连一偏将也不如,如此称呼,真是折煞由校。于私督师乃皇上钦命的由检的老师,由校虽是宗亲,可也不能偏废徒之礼。自古都是老师教诲弟子,哪有老师在弟子面前发号施令还要瞻前顾后的?更何况,由检此次承蒙皇上厚爱,得以来孙督师军中历练,自然一切都唯督师马首是瞻,还请督师日后但有趋势,都不必顾忌。自古严师出高徒嘛,督师对由检苛刻些,由检欢喜还来不及呢,最气的却是督师偏爱,不肯教授由检真本事呐。”

此话一出,非但孙承宗感动的几乎落泪,就连帐中的李如柏、秦良玉、张世泽诸将也是惊为天人。都觉得五殿下虽然年纪不大,却是极有慧根,既贤能又谦逊。自是无不拜服。

孙承宗将朱由检扶起,感慨道“既是如此,臣便不再矫情了。”顿了顿,孙承宗又道“直言不讳地讲,张飞豹叛军不值一提,作为一支孤军,张飞豹既无根基有无援兵,即便朝廷不派兵镇压,料想张飞豹叛军弹尽粮绝之后,自会作鸟兽散。既然叛军不值一提,那么此战的关键就在于王师,在于王师不能轻敌,在于王师敢不敢战,能不能战!”

“本督师觉着,王师抵达固原之后,只需同张飞豹叛军交锋一次,就能覆灭叛军。可就是这关键的一次,咱们一定要打胜。否则叛军士气大涨,王师多是新兵,被挫了锐气之后,必然陷入苦战之中。朝廷可没有在固原长久用兵的打算。换句话说,此战我军若不能速胜,便是败了。”

闻言,诸将无不肃然,将本来对叛军的那点儿轻狂之见迅速抛之脑后。虽然新军多是新兵,但毕竟有两万之众,更何况又平添了四千天下闻名的川兵相助。所以大部分兵将对于张飞豹叛军都是轻蔑的。但是经过孙承宗的一番剖析之后,诸将又重新对叛军重视起来。

孙承宗见状大为满意,他命将佐拿来固原镇以及罗家山一带的地图,与诸将说道“那么现在就让咱们讨论一下我军应该如何速战速决!记住,只有一次交锋的机会,胜了则叛军军心即刻涣散,不战自溃!败了我军极可能陷入泥沼,陷入苦战,徒耗钱粮!”

“得令。”

就在孙承宗跟诸将讨论的时候,孙承宗的仆人却欢天喜地的闯进军帐里来,见状,孙承宗呵斥道“军机重地,汝何为来?速去,否则就地格杀之。”

诸将闻言,无不肃然起敬,感叹孙承宗治军之严。要知道这个仆人可是跟了孙承宗二三十年了,说砍就砍?不是狼人又是什么?

那个仆人连忙磕头道“老爷,是,是皇上的诏书。”说着,仆人将一张京报纸举过头顶。

孙承宗接过京纸,仔细的通读了皇帝的诏书,片刻后,孙承宗感叹道“看来此去固原可能一场战役也不用打了。此诏可抵十万兵!”话音落下,孙承宗将京报纸传阅诸将。

很快,孙承宗便瞧见李如柏呜呜地哭泣起来,他身为新军大将军,位列总兵官之上,却是哭的捶胸顿足,好像死了爹妈一样。

见状,孙承宗忙问道“大将军何故痛哭涕零?”

李如柏悲伤的直抹眼泪,他挥舞着手中的京报纸,嚷道“末将是心疼君父啊,督师,您瞧啊,君父这道诏书写的真叫人心酸啊朕不及弱冠即皇帝位,早年丧母,一月丧祖,再月丧父,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朕虽天子,神明贵胄,然非少年者乎?朕之苦楚,望将军亦知之。”

“督师,这诏书字字泣血啊,那个王八蛋张飞豹真不是个东西,君父都这么作难了,他还要跳出来给君父添乱。此次前往固原,末将非将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给生吞活剥了不可。”李如柏双眼通红,当着孙承宗与诸将的面慷慨陈词,哭的更加撕心裂肺了。

见状,孙承宗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李如柏为什么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了,他总算是明白皇上非但没有追究李如柏萨尔浒之败的责任反而还委以重任的原因所在了!

如此惺惺作态,岂是臣子所为?

孙承宗暗自摇头,觉得这辈子李如柏若非错生在辽东李家,兴许能成为一个誉满天下的戏子。

但戏子自有戏子的好处,李如柏的表演极富感染力,就如同大笑可以传染一样,哭泣也能让人触景生情。朱由检、秦良玉、张世泽诸将无不感叹与皇帝的艰辛,也无不愤慨张飞豹的犯上作乱。特别是秦良玉,她因为是女儿身的缘故,就连自己的生父跟兄弟们也对她多有轻视,就更别提大明朝的其余文武勋贵了。秦良玉这一生吃了太多身为女将才能体悟到的苦楚,她付出了那么多,做的比男性将领更好,可是仍然得不到肯定,心中的壮志仍旧不能施展,所以常常感到苦闷。直到数日前承蒙皇帝召见!

皇帝召见啊!

皇帝召见一个女将军,这是国朝乃至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先例!

秦良玉至今记得当时皇帝亲昵的拉扯着自己的手一个四五十岁的老欧的手,一只粗糙的武夫的手!

秦良玉从没有想过,除了自己那个懦弱的丈夫外,还会有别的男人会拉扯自己的手。

从皇帝执着自己的手的那一刻起,秦良玉便在心底发誓,要为眼前的这个少年征战一生,直至力竭而死,血染疆场,马革裹尸。

“既然圣上不嫌弃老身鄙陋,那么老身这条命便任由圣上趋势了,百战不悔,至死方休!”秦良玉当时就暗暗发誓,要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但是知道今天秦良玉才知道,皇帝之所以那么努力的治国治军,之所以那么勤恳的礼贤下士,招揽贤才,实在是因为国家的局势过于危难,皇帝不得已才这么做。

这种认知非但没有让秦良玉觉得皇帝功利、现实,反而让秦良玉心疼的皇帝几乎落泪。秦良玉早已经不是多愁善感的少女了,世间的事,好的坏的恶心的,她哪一样没见过没经历过?人与人不就是互相利用吗?皇帝治国本就需要利用文臣武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秦良玉不为皇帝的现实感到反感,反而替皇帝感到心酸。

“他还不到二十岁啊,幼年没了娘,少年没了祖父、父亲。一个人孤苦无依的活在世上,既有弟弟妹妹要照顾,又有祖、父留下来的破碎山河需要他来治理。他的心里得有多苦啊!”秦良玉是一个女将,但更是一个母亲,这一纸诏书完全激发出了她心中的母性,所以除了心怀鬼胎的李如柏之外,秦良玉算是落泪最多的那一个。

女人真伤心的时候,就连落泪也是无声的。

秦良玉盯着手中的京报纸,哭的两目红肿,浸透了衣衫。

朱由检也是大受触动,原本他跟自己的皇帝哥哥还有过龌龊,甚至暗自怨恨哥哥的冷漠乃至是薄情寡恩。在朱由检心里,自打哥哥登基之后,他在这世上便没了兄长。皇帝就是皇帝,皇帝是拿来磕头的,是拿来敬畏而非亲近的。

但是现在,朱由检的心结被打开了,“原来哥哥心里埋藏着这么多的苦楚,这么多的悲伤。最可气的是我这个跟哥哥最亲近的人还不能体会到哥哥的苦,还时常同哥哥怄气,真是不应该啊!怪不得哥哥会讲出国朝虽大,万万里河山,却无朕之依靠皇帝虽贵,举朝上下,更无一人可倾诉衷肠。这般凄苦孤寂的话来,这都是做臣弟的不称职啊。”

孙承宗面色古怪,他盯着军帐之中诸将尽皆恸哭,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儿。

“要不老夫也挤点儿泪水出来?谁知道此刻军帐之内有没有锦衣卫的哨探?大家都哭了,老夫不哭,这件事若是传到皇上哪儿,皇上不对老夫有成见才怪嘞。”孙承宗自付道。

如同秦良玉不再是多愁善感的少女一样,孙承宗也早过了天真幼稚的轻壮年。若是此诏搁二十年前,指不定孙承宗比谁哭的都很,试问读了一辈子致君尧舜上,被世世代代灌输忠君爱国思想的儒生们,哪一个不对诏书中展现的那个“命运多舛、心怀凌云壮志而又礼贤下士,心胸宽广的少年天子”感到同情,感受到号召,从而激发出浓烈的保护欲跟使命感?

可惜!可惜!

经历过嘉靖、万历两朝的孙承宗早已经看透了帝王家的那点儿权术心术,即便没有腹黑的嘉靖帝跟薄情寡恩的万历皇帝伤透了孙承宗的心,仅凭孙承宗对今上的脾气秉性的判断而言,他也决不相信今上会是诏书之中描绘出的那种“战战兢兢即位,生怕德才不能胜任呕心沥血治国,生恐对不起祖宗仁心仁德对待臣下,生怕失去文武之心”的文弱、仁慈的帝王。

孙承宗最终坚守住了心中的节操,他答道“大军出征在即,诸将抱头痛哭,成何体统?诸将皆注目于皇上的仁爱慈善,唯独本督师从此诏书中看出了吾皇的英武霸气!”

闻言,诸将止住哭泣,李如柏眨眨眼,似乎有些费解孙承宗砸一滴眼泪也没流,他问道“孙督师,此话怎讲?”

孙承宗夺过京报纸,朝诸将大声示意道“且看诏书最后一句是何等的霸道切记,切记。将军唯有十日,朕乃天子,生而神圣,勿谓言之不预也。”

孙承宗感慨道“皇上授命于天,言出法随!这句话的份量,足抵的上千军万马啊。皇上此招兼揉儒家仁术与法家王霸之道,可谓恩威并施,当真是英明无过今上。此次平叛,我等只需持此诏书,当面痛陈叛将张飞豹,飞豹必幡然悔悟,无地自用。”

诸将拜服,然后跟着孙承宗朝着京报纸山呼万岁,自是不提。

不出皇帝所料,诏书一经下达,便在朝野上下获得了核弹级别的热度,文臣武将纷纷上折子痛斥张飞豹的犯上作乱之举,然后又都隐晦的说了好多安慰皇上的话来。这其中,最激动的莫过于武将,皇帝的诏书话里话外几乎将武将给吹捧上天了,就单说那一句国危始思良将,国危始知武臣之贵。就将在京的武将跟勋贵们感动的痛哭流涕,纷纷上折子请战,要提着三尺剑跟张飞豹拼命,更有不少上头的,竟然大言不惭的说什么要倾尽家财以作军资,然后带着家丁们赶赴辽东,跟建奴们玉石俱焚云云。

皇帝对于这些折子一概不信,虽然他们一个个言辞恳切,

本章已完 m.3qdu.com